
10月22日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,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特别展览 “黄金缕——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” 在首都博物馆(本馆)B厅正式开展。展览持续至2026年3月1日,对公众免费开放。
本次展览甄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金器精品逾170件(套),时间跨度自公元前15世纪至明代,其中部分展品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,它们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三千多年的辉煌成就。展览以“黄金如缕,互鉴为桥”为主题,通过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、中原地区、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、使用与传播的历史,揭示金器作为文明交流与融合重要见证的价值。
展览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“兴起:草原与早期中国” 展现了黄金从欧亚草原传入中国的历程,以及商周至汉代贵族如何逐渐接受黄金饰品,形成中原与草原之间频繁互动的物质纽带。第二部分“碰撞:唐与吐蕃” 呈现唐代开放包容的格局下,黄金工艺与吐蕃等西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,展品既有皇家气度,也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汇聚。第三部分“融合:辽宋至明” 则通过辽、宋、元、明时期的精美金器,展现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逐步融合,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格局。
展品类型涵盖首饰、腰带饰件、车马饰、礼仪用具等,造型各异、工艺精湛。其中,公元前15世纪-13世纪的喇叭口金饰,见证了黄金工艺从欧亚大陆西端向东传的轨迹;战国至汉代的卷曲动物纹饰牌,呈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“动物纹”艺术风格;唐代金饰则展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华丽风采;而辽宋时期的金带钩与头饰,则体现了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此外,展览还特别关注金器工艺技术的发展,从早期的锤揲、浇铸到中后期复杂的鎏金、金珠与宝石镶嵌,观众不仅能欣赏到金器的艺术之美,更能领略到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智慧。
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重要馆藏,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,更承载了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。它们串联起草原与农耕文明、东西方文化的交往,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证。本次展览的举办,既为首都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感受古代黄金文明的珍贵机会,也将推动两地博物馆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上的进一步合作。
部分展出精品

莲花摩羯戏珠纹靴,辽(907–1125年)
这双靴子应是专为丧葬制作,式样与丝绸所制的实物相似,装饰却更为繁琐,饰以飞凤、花卉和卷云纹。鞋履在已发掘的辽代遗存中鲜见,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出土过一双凤纹金花银靴,出土时穿于公主银丝足网之外。
双凤戏珠纹卷云冠,辽(907–1125年)
这件卷云金冠由十六片形状如云朵的镂空金属片连缀拼合而成,上面还有二十二枚鎏金圆片,饰有菊花、鹦鹉、雁、飞鸟、太极图案。
摩羯人物金索坠饰,北魏(439~581年)
坠饰由扣、锁链及坠子三部分组成,整条链索与下方坠子以金钉加以固定。坠子尤为精美,正中为一人形,除两眼外额上开有一孔,形如“天眼”。人物大肚前挺,双手持抱摩羯鱼尾。两条摩羯鱼口大张,吞含着左右的链索。人物下部有一活扣,连接着一个十字花形坠饰,花形坠饰上镶嵌着红、蓝、绿三种宝石,使金光璀璨的项链上增添了色彩艳丽的珠光宝气。坠饰的双摩羯人物纹,形象见于更早期阿富汗贵霜帝国(约2-3世纪)的饰物上。贵霜帝国(约1-3世纪)是分布于中亚和南亚的古国,贵霜人为大月氏人的一支。
供图/首都博物馆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晓萌
(北京青年报客户端)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